當汽車行業出現從“軟件定義汽車”進入“AI定義汽車”的趨勢后,部分整車企業開始標榜自己為“AI汽車公司”。比如,理想汽車自稱是一家“人工智能企業”,小鵬汽車則定位為“全球AI汽車公司”。
不可否認,AI技術目前已全面融入整車制造的全生命周期,成為車企的標準操作。更進一步的是,基于智能駕駛與人形機器人技術同源的優勢,眾多車企正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,爭奪這一新興領域的制高點。
據蓋世汽車不完全統計,特斯拉、小鵬汽車、比亞迪、廣汽集團、長安汽車等多家頭部車企已進軍人形機器人市場。車企的核心動機在于市場潛力巨大且技術優勢明顯。
核心技術同源,優勢明顯
車企扎堆進入人形機器人市場有兩大原因:一是該市場前景廣闊,二是智能駕駛與人形機器人技術體系高度同源,車企在技術、供應鏈和成本方面具備天然優勢。
人形機器人應用范圍極廣,可在汽車制造、醫療服務、物聯網等多個關鍵場景發揮作用。例如,小鵬汽車去年推出的AI人形機器人Iron已在小鵬廣州工廠參與P7+車型生產實訓,未來將重點應用于工廠和門店等場景。
與傳統工業機器人只能執行焊接等固定任務不同,人形機器人憑借“擬人化”的思考、溝通和實踐能力,以及自由行走的特性,可以替代人力完成打螺絲、質檢、搬運零部件甚至前臺接待等多項工作,且能夠全年無休,有效降低生產成本。業內專家預測,人形機器人有望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。
圖片來源:小鵬汽車
正因其需求旺盛、應用廣泛、潛力巨大,人形機器人市場被普遍認為蘊含巨大潛力。蓋世汽車研究院報告顯示,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22億元,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370億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60%,銷量將從0.4萬臺增至27萬臺。有專家甚至預測,該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美元。
在這個新興的萬億級市場中,車企具備獨特優勢。AI算法、自動駕駛傳感器(攝像頭、毫米波雷達、激光雷達、超聲波雷達、芯片等)等核心軟硬件技術在智能駕駛和人形機器人兩個領域高度通用。智能駕駛是將這些技術應用于車輛和道路場景,而人形機器人則是將相同的感知、決策、執行技術應用于其他場景。
“現在車企的思路是,通過成熟的產業鏈,賦能人形機器人,迅速把硬件價格降下來”,有分析人士如是說道。
換言之,車企發展人形機器人有助于攤薄核心軟硬件技術的成本,進一步降低智能汽車價格,提升整體競爭力,實現雙贏局面。
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認為,智能駕駛為具身智能(人形機器人)提供了現實場景與技術支撐,而具身智能則提升了智能駕駛系統的感知決策和環境適應能力,兩者協同發展,共同推動AI與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。
而且,整車企業在智能化領域大多已構建起較為完備的供應鏈條,可有效降低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成本,縮短人形機器人研發及量產周期。
更重要的是,AI時代的到來正倒逼車企轉型為人工智能公司。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預測,未來十年,AI將驅動汽車產業發生巨大變革,也將推動全球范圍內軟硬件產生深刻變化。在多重因素推動下,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已成必然趨勢。
對車企而言,未來發展人形機器人或許也將成為“主業”之一。
尋找“新增長曲線”
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,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尋求“第二增長曲線”。隨著汽車行業競爭日益激烈,單靠銷售新車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。
汽車行業的價格戰、價值戰、技術戰日趨白熱化,導致單車毛利不斷被壓縮。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,2024年1-11月汽車行業利潤同比下降7.3%,行業利潤率僅為4.4%,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.1%的平均水平。
這主要是因為單車成交均價顯著下滑。2024年,新能源新車平均降價1.8萬元,降幅達9.2%;常規燃油車新車平均降價1.3萬元,降幅為6.8%。
而在汽車市場進入相對穩定狀態之前,這種極致競爭的態勢還將持續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,隨著新能源車規模爆發式增長,單車批量大幅增加,還將帶來單車成本明顯下降。
圖片來源:廣汽研究院
在這種情況下,車企一方面加大出口力度,另一方面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、飛行汽車等新賽道,以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。如果能在新賽道搶占先機,就能掌握產品定價權,獲取高溢價。
何況,人形機器人和飛行汽車這兩大賽道與整車制造的技術體系高度同源,車企并非完全從零開始,而是具備一定的技術積累優勢。這也是其或許能夠在新賽道制勝的一大籌碼。
正如何小鵬所言,小鵬汽車的世界模型、強化學習和蒸餾能力將全面部署到車輛上,同時也將復用到人形機器人上。這種技術共享策略使人形機器人能夠在智能駕駛的同一技術基礎上,汲取更多知識,積累更豐富的數據,從而加速技術演進和性能提升。
圖片來源:特斯拉
資本市場也頗為看好車企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。瑞銀如此評價小鵬汽車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,雖然研發資源分散在多個項目,但這也顯示出管理層對AI技術的堅定承諾。市場認為,AI技術的應用將成為小鵬汽車近期股價上漲的推動力。
如果能在新賽道成為下一個“特斯拉”或者是“比亞迪”,那前期的投入都將是值得的。